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現象學描述與梵谷的作畫

    現象學自始至終全然是描述的。當面對一個對象的呈現時,要運用現象學的懸置(suspension)/存而不論(epoche)的精神與方法,將所有先在的概念給置入括號而留置不用,來直接描述呈現。所有有關呈經驗對象的理論、概念、假設、學說、社會上的主流意見與價值觀、個人的經驗等前見都要予以保留不用,來直接的觀看,等待呈現所自己給出的特徵,並加以描述。
梅洛龐蒂曾經讚譽梵谷在畫畫時採用了現象學的精神與方法,梵谷在畫向日葵時,就有如人類的第一次見到向日葵那般的,等待向日葵的自行呈現給予,梵谷才用畫筆將所呈現的給捕捉下來。
   描述就是一再地回到「呈現」自身,與「呈現」發生直接的關係,而讓「呈現」得以展示出更細微、深刻而豐富的自身。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榮格如何地認同現象學方法


 
    早在1928年,榮格就曾經說:當聽到從哥德的一首詩中推論他有戀母情結,拿破崙的諸多表現是來自於自卑的反向作用,而聖方濟則是被解釋成有很深的性壓抑等等言說時,深切的失望感受必定會在我們的心頭油然而生。化約論的解釋實則不足以解釋人性的現實與意義,人的唯美、崇偉與神聖哪裡去了?沒了這些關鍵的特性,人類將被視為低下愚蠢的生物。在者,對於人類的極度受苦與衝突我們有何正解?我們所提出來的答案至少要能觸動我們關切人類苦難的心弦。
    榮格認同現象學的立論有二。一是源於人類心靈生命與經驗的深廣且複雜的特性,叮嚀我們需假以時日,不應急切地遽下判斷,急於提出理論解釋。二是基於人類心靈經驗的自成一格,研究者應該在現象上進行梳理研究,而不是將其化約成某些較為低等的因素機轉。換句話說,人類人性的向上提升或者是向下沉淪,也關乎我們能否以現象學的態度與方法來將人類的心靈經驗看作一種自在的真實。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現象學取向的榮格理解,實證主義取向的佛洛伊德解釋。榮格不但是詩意的榮格,還是理解的榮格

    
    由於榮格在醫學與心理治療上的訓練背景,以及其自然科學家的身分取向,我們可以想見榮格的學術著作必然披掛著科學實證主義的外衣。然而,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出榮格其實本然具足了現象學理解與詮釋的取向。其一是榮格與佛洛伊德在許多基本立場上的尖銳對立:
佛洛伊德
1.  是位化約論者,專注於找出最底層基本的因素,而不顧及事務的整全面貌;
2.  是位決定論者,關注過去的/歷史的影響因素,而非當下的/言詮的脈絡;
3.  信奉笛卡兒的主客二元對立論,採取真理的符應說,認為理論與外在的事態相符合即為真理,與理論建構者的文化與歷史背景無關);
4.  相信心理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的權威與超然的立場。

    而榮格在實際上對上述的這些立場都提出過批判與反對。Robert Steele1982)認為榮格根本就是一位詮釋取向的學者,指出榮格與佛洛伊德唱反調的方方面面,正好是看出榮格採取現象/詮釋取向的地方。
榮格
1.  將病人與個案視為意義的承載者,尋求找尋生命的意義與方向,而不是僅僅是一個沒有主體性的對象(object)。
2.  注重當下意義生成的脈絡,以及個體於未來的成長與展望。
3.  十分謹慎地去探尋自身在科學歷史脈絡上的定位,接受真理的建構觀(認為真理是在一個特定歷史、文化與權力運作下,眾人所構造出來的學理與信念),而非一位素樸的實徵論者(以為自己提出普世皆然的理論與發現)。
4.  在治療的過程中視病人為對話的對象,治療師參與在對話與言詮的過程中,成為治療過程中的同伴。

    Steele特別強調在主客二元對立的立場下,治療師扮演主體的角色,以既有的理論概念去框架作為對象的病人,完全打斷了意義生成與詮釋循環(hermeneutic circle)的過程。言下之意是他所認識的榮格並不採取那樣的立場。

※理解是一種不帶預設立場的認識過程,以找到意義為目標。
※解釋則是帶著既定理論框架去解析與解說對象,以找出問題的成因與機轉為目標。

    在現象學詮釋學盛行的人文學科中,我們經常可以聽見學者聲稱自己採取「同情式的理解」,即採取現象詮釋的取向。這與科學實證主義先具備理論學說,再以之為框架來檢視資料或者解釋病人的致病歷程,可以說是全然地對立不同。呂格爾就曾經說佛洛伊德是位獨斷的詮釋者,意思是說佛洛伊德全心全意地在用其唯一的一種理論來「解釋」病人的生病。榮格則是與佛洛伊德相對地採取了「理解」而非「解釋」的立場。


    原型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學派的精神分析師James Hillman1974)就曾經說過榮格在操作上,非常地符合由狄爾泰、尼采與雅斯培等學者一脈相承的理解心理學psychologies of understanding)傳統。看來榮格除了是詩意的榮格,更是位理解的榮格。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自我與原型經驗的四種關係,神奇的幽冥參與(participation mystique)現象

自我與原型經驗的四種關係,神奇的幽冥參與(participation mystique)現象

榮格認為心靈活動(psychic activity)由自我(ego)與原型(archetype)的互動所組成。自我與原型之間存在著四種關係

1.  自我完全被原型所接管吞沒。當個體的自我過於虛弱,以至於無法因應原型所顯現出來的各種意象與經驗時,自我解離成四散碎片,完全臣服於原型的作用之下。這就構成了精神病(psychosis)的狀態,患者為各種幻象與感受所苦而陷入瘋狂。也可能自我尚能保留些許的完整性,而與原型經驗融合在一起,自我無法適切地分辨內在與外在的經驗,將內在經驗視為外在的現實而信以為真。榮格引用人類學家Levi-Bruhl的幽冥參與(participation mystique)來描述此種狀態。
2.  自我強大且防衛性地抗拒原型經驗以及他們對人格可能帶來的改變。個體出現與自己格格不入、表裡不一的現象,而引發神經質的狀態。
3.  自我與原型經驗解離。自我與本我(Self)失去了聯繫,自我依然發揮生活日用的功能,但已形同行屍走肉,失落了生活與生命的意義。在這其中有一個弔詭的現象,就是這種解離原本就是一種原型經驗,榮格認為這種疏離狀態對於先聖先賢能夠擁有深刻的宗教經驗是典型甚至是必須的,聖者往往必須藉由遁入荒野的旅程,其自我才能全然地接納原型經驗。榮格也預言式的說現代人大規模地與內在原型經驗疏離的狀態,或許正預示著人類在宗教經驗有另一波重大復興的來臨。
4.  自我視原型為一內在的心靈伴侶,並且勇於與之對話。個人擁有自己的個體性與獨特性,同時發現自己謙卑地參與在生命奧秘戲劇的演出之中,心靈的自然神秘流動的戲劇早已有其作者,自己則是盡力扮演作為一名好演員。能夠將焦點轉向原型,正說明了自我對於宇宙大同的臣服。自我認同宇宙與心靈自有其究竟之理,自我謙卑地做好修道接引的工作來參與其中。


自我與原型的這四種關係並非處於互斥的階段性發展狀態,個人可能同時在兩種甚是四種狀態中游移。原型的膨脹(inflation)、自我與原型經驗的衝突(conflict)、自我與原型經驗的疏離(alienation)以及自我與原型經驗之間的整成(synthesis),可以說是自我對待原型經驗的四種態度,也可以看成是自我與原型經驗對話的四個曲目。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榮格對心靈的界定,同時呼籲要關懷人類的受苦

榮格採用心靈—psyche的這個用詞,其希臘字的原意指的是靈魂,榮格則是用來指稱意識與無意識運作的地方。在榮格的時代,人類在天文物理學上取得相當大的成就,榮個有意地將人類的心靈空間與宇宙空間相比擬。換言之,心靈是一個巨大空間,佔據著一個黑暗巨大的範圍,在這個空間中,人類的意識與無意識的活動,運行其中。
   
    榮格對於當代的天文學說也相當地感興趣,知道在浩瀚的宇宙當中,有星體的聚落,也有黑洞暗藏;星體之間有引力在相互作用,藉由太空探索,藏於宇宙深處的奧秘,也得以顯現在我們的眼前。一如宇宙空間一樣,榮格認為在人類浩瀚的心靈空間裡,也有各種的心靈實體的存在與運行,我們已經得以見著其中的一部分,也尚有許多仍然處於隱匿不見的狀態,有待我們的努力探索,來加以顯明。

    對於有意識的心靈結構與運作,歷來在哲學與心理學中,已經知曉了甚多,對於無意識的心靈結構與運作,則是由佛洛伊德所主導的精神分析作為起頭。榮格脫離了佛洛伊德以生物為取向的泛性論,以人類的宗教經驗、奧秘意識、傳奇想像為材料,帶領學者走向人類更加幽暗的心靈深處,對於人類心靈的運作與療癒,取得斐然的成果。

    榮格曾經提及,psyche心靈等同於mind心智加上靈魂soul。心智是我們有意識的部分,負責管理、思維與運作來發揮智能上解決問題的功能。榮格批評西方的心理學幾乎是將心智的等同於心理的(psychological),把心靈的範圍限縮到狹小可悲的地步。他因此採用心靈的psyche這個用詞,來包含人類精神生活中相對感性、奧秘的無意識成分。榮格認為心理學中不談靈魂是件十分可悲的事情,宛如人類只滿足於知道太陽系的星球運作,卻無視於更為浩瀚深邃的宇宙。榮格認為很多所謂的病人,與其說是精神有病,不如說是靈魂受困。意義治療學創始人Victor Frankl也提到,有許多靈魂生病的病人,只是活得漫無意義,而不是罹患了什麼精神惡疾。


        重要的地方是,意義這個東西,正是胡賽爾現象學中的一個極為關鍵的學理。

榮格學說中的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是心靈的一個主要的成分,源自於遺傳,為人類所共有。集體無意識是個假設的心靈建構,用來說明不同的時代、地域與文化下,人與人之間在行為與經驗的雷同性。集體無意識是個先於經驗的東西,並非來自於後天環境中的學習。

集體無意識有時也被稱為客觀的心靈,是人類演化下的產物,包含了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所發展與累積出來的典型行為與經驗型態,可以追溯自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先祖們的適應行為。例如,夢見墜落是人們共有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夢境,可以追溯自人類還生活在樹上的生活經驗,適應能在樹上睡眠而演化出來的生理結構與生活經驗。

無意識是意識經驗的母體,將無意識的內容轉變成為意識的,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治療方法,在榮格心理學則是個體「個體化」歷程的目標。集體無意識包含了本能和原型。人類有生物性的本能,如尋求食物、生存與繁衍。榮格同時認為人類也在心靈的表現上也有本能性的傾向,換言之,是不受到個人意識與意志力控制的心靈經驗與顯現。這種心靈性的本能,如宗教傾向與奧祕經驗,說明了人類心靈的一個特性與功能,而並不只是一個固定的行為型態。


榮格是受到佛洛依德的影響,而使用本能的概念,在後續的討論中,本能的這個概念在榮格的使用中變得愈來愈鬆散,之後榮格便逐漸地以原型來取代了本能。

榮格的本我Self是人類無意識心靈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型

        喜愛榮格分析心理學說的讀者們應該對中文的本我這個詞彙不會感到陌生。在中文裡,本我這一個詞彙,卻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意義。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論中的三個結構,就包含了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的英文是Id指的追求生理欲望滿足的那個我。在榮格與討論心靈成長的書籍中,更是經常出現本我的字眼,這個本我的英文是the Self,指的是追求心靈圓滿實現的那個我。佛洛伊德的本我與榮格的本我,英文分別是Idthe Self,兩者在中文翻譯上相同,在概念上卻是一個在地,一個屬天,一個講的是動物本能原始欲望的滿足,一個則是指向超個人心靈成長的實現。為了增添榮格學說自我的「靈性感」與「超越感」,有些英語系的學者會用大寫的Self,為了方便辨認,並且幫榮格學說加分,我們也不仿加以沿用。

        本我Self是在宗教傳統中一定會出現的一個概念。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自性、本心、覺性、真如、神明靈性的分有、或者是上帝在人間的國度等,用來指稱人類最本源、核心與關鍵性的「成分」。本我是人類潛能,是人類發展的藍圖,更是人類心靈中的動力,驅動人走向更深層圓滿的心靈成長。本我有如一粒種子,尋求在環境中適應、生存與超越,有待一日長成一棵自性圓滿的大樹。於人的心靈,指的就是榮格所說的個體化歷程。

        本我Self既深藏在人類心靈無意識的核心處,又具備潛能、藍圖與動能等的特性,榮格也認為本我Self是人類最重要的一個原型。當這個人格中最核心的原型得以啟動,認識並實現自身時,人便已經完成各種對立面的綜合,對心靈的探索既廣又深而實現了自己的完整性。榮格曾經提及,就一個人而言,耶穌便是人類實現本我原型的一個最佳的例證,可以說耶穌充分地實現了本我的潛能、道路與目標,是人充分地活出自在其心靈之中的神性。

榮格的原型逐漸取代了本能的概念,多個原型意象背後反映出一種原型

何謂原型?原型與原型意象之間有何關係?
原型逐漸地取代了本能的概念,用來說明人類典型的行為、反應與經驗的來源」。原型不是行為,不是典型的反應,也不是經驗中的意象,而是這些行為與經驗的來源。
                隨然榮格曾經說過原型的種類數量極多;之後在理論上也逐漸地修正而認為原型與生命發展中所必經的典型事件與情境有關。例如,離家自主、兩性糾結、生兒育女、誦亡親人、面對興衰、自身老化與瀕臨死亡等。因此,原型是數量有限的,原型意象的數量則是無窮的。一個原型在不同的文化脈絡底下,會產出相同典型的生活主觀經驗,但是會伴隨著極為不同的意象,例如,進到臨終中陰身、夢見死後的世界是一種原型而普世的經驗,然而此一經驗中的意象內容,則會隨著文化、宗教、地域等不同的脈絡而有不同。西藏人在中陰身中,會見到各式的祥和佛尊與憤怒金剛;基督宗教信徒,則是會夢見在天堂的入口處遇見彼得與保羅;台灣的民間宗教信仰者,則大多會看見閻羅與夢婆;信奉金錢拜物教的現代人,則是會夢見在飛往地獄的登機口,檢視自己的LV包包與存款證明。可以說跨越生死、前往酆都國度,是人類共有的一個原型經驗,其原型意象表現,則隨著不同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