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榮格的原型逐漸取代了本能的概念,多個原型意象背後反映出一種原型

何謂原型?原型與原型意象之間有何關係?
原型逐漸地取代了本能的概念,用來說明人類典型的行為、反應與經驗的來源」。原型不是行為,不是典型的反應,也不是經驗中的意象,而是這些行為與經驗的來源。
                隨然榮格曾經說過原型的種類數量極多;之後在理論上也逐漸地修正而認為原型與生命發展中所必經的典型事件與情境有關。例如,離家自主、兩性糾結、生兒育女、誦亡親人、面對興衰、自身老化與瀕臨死亡等。因此,原型是數量有限的,原型意象的數量則是無窮的。一個原型在不同的文化脈絡底下,會產出相同典型的生活主觀經驗,但是會伴隨著極為不同的意象,例如,進到臨終中陰身、夢見死後的世界是一種原型而普世的經驗,然而此一經驗中的意象內容,則會隨著文化、宗教、地域等不同的脈絡而有不同。西藏人在中陰身中,會見到各式的祥和佛尊與憤怒金剛;基督宗教信徒,則是會夢見在天堂的入口處遇見彼得與保羅;台灣的民間宗教信仰者,則大多會看見閻羅與夢婆;信奉金錢拜物教的現代人,則是會夢見在飛往地獄的登機口,檢視自己的LV包包與存款證明。可以說跨越生死、前往酆都國度,是人類共有的一個原型經驗,其原型意象表現,則隨著不同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